作为一年中的最热的时节“三伏天”!
入伏首日已经感受到热热热、闷闷闷
“伏”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
三伏是最适合调理体质的好时机
而今年的三伏天还是加长版的
7月11日,是2021年三伏天“入伏”首日,也是冬病夏治“三伏贴”“三伏灸”正式开始的日子。虹姐图片库印刷图冬病夏治“三伏贴”已经持续开展十余年,作为我院的一大中医特色适宜技术,多年以来深受汉川市民欢迎,前来我院门诊部敷贴的居民络绎不绝。“三伏灸”作为市中医医院重磅推出冬病夏治新项目,更是受到居民们的超高人气。一大早,前来市中医医院接受“三伏贴”“三伏灸”治疗的市民络绎不绝,甚至在等候区还排起了队。
冬病夏治三伏贴
虹姐图片库印刷图三伏贴精选道地中药,通过医生辨证取穴位进行治疗,针对性更强,治疗效果更好。三伏灸,在督脉自“大椎”至“腰俞”穴上点燃艾绒,能够将生姜的阳气输送至体内,使艾火的温热持续在督脉上温灸,治疗时间长,安全无毒副作用,温通力强。在“三伏贴”、“三伏灸”贴灸现场,大家都井然有序的排队候诊,忙碌的医务人员一边辨证施治、精准治疗,一边交代注意事项,现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。
头伏当天前来三伏贴、三伏灸的市民达到两百余人次,虹姐图片库印刷图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也进行了全方位的安排,测温、登记、佩戴口罩、做好手卫生、定时消毒等措施。此次贴敷和督脉灸分别在门诊康复科、治未病科完成,患者就诊过程更加合理,冬病夏治过程井然有序,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。
冬病夏治三伏灸(督脉灸)
三伏养生歌
宜静心忌烦躁
高温不要户外去
以防中暑晒暴皮
早睡早起要牢记
精神充足有底气
饭菜清淡少饮酒
不时盐水漱漱口
喝水要喝白开水
根据体质饮食补
“冬病”就是指冬季易发病,此类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,也就是俗话说的“没有火力”。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,畏寒喜暖,怕风怕冷,神倦易困等。道医称之为“阳气不足”,也就是自身热量(能量)不够,产热不足,寒从内生。
传统上认为,冬为阴,夏为阳,“冬病”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,比如,阳气不足引起的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等。冬季人体的阳气本来处于相对弱的状态,加之患者本身存在阳气不足,阴盛阳衰造成慢性咳嗽,哮喘反复发作或加重。“冬病夏治”的方法,就是应用温阳散寒的药物,在夏季阳气旺盛的季节,通过温阳调理,调动身体的阳气,祛除潜藏的阴寒之病邪。而目前最常用的冬病夏治手段,就是大家通常说的“三伏贴”、“三伏灸”。
结合三伏贴、三伏灸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效果,错过了入伏当日,也不要着急,我院今年冬病夏治“三伏贴”、“三伏灸”采用三伏天首伏集中开展和常态化开展相结合,您可以在三伏天头伏、中伏、末伏时间内第一天来院进行贴灸,也可以在三伏期间任何一天工作时间内到我院门诊四楼康复门诊、治未病科进行贴灸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,“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风疟”。大意是说,人体变化要顺应天时,该出汗的时候就要出汗。“三伏贴”“三伏灸”反映的也是这样的中医文化思维,顺应天时好治病。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瑰宝,不但在抗疫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,在日常保健中也有着极大的意义。
错过又要等一年
赶紧安排
三伏贴:康复科辩证、开单→门诊缴费→康复科进行相关贴敷疗法
三伏灸:提前电话预约→治未病科辩证、开单→门诊缴费→治未病科进行相关灸治
1、呼吸系统疾病,易患感冒者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、哮喘、慢性咳嗽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慢阻肺等;
2、消化系统疾病,虚寒性胃痛、慢性胃肠炎、腹泻、消化不良、厌食等;
3、骨关节疾病,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痛、慢性腰肌劳损,风湿病、关节炎、老寒腿等寒湿痹症;
4、妇产科疾病,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产后头痛、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;
5、亚健康调理,四肢寒凉怕冷、易疲劳,各种体虚、免疫力下降者冬病夏治能增强体质。
1. 慎用辛燥之品,以防伤阴。夏季气候炎热,易伤阴液,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,暗耗津精,所以应慎食肉桂、花椒、大茴香、小茴香、狗肉、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。
2. 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。夏季炎热,往往易贪凉饮冷,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,则易致中阳受损,脾胃虚弱,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,轻则泄泻腹痛、恶心呕吐,重则造成阳虚宿疾。
3. 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,因为夏季易生暑湿,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,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,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。
4. 忌过量运动,以免汗出过多,导致气阴两虚。
图文:康复科、治未病科
编辑:社会服务部